一、基地概况
2020年12月,第十一届浙江省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首次增加预防医学专业赛道,竞赛由公共卫生学院(原“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承办,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预防医学专业赛道)竞赛基地顺势而生,依托于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相关工作。
竞赛基地以“医防融合”为特色,致力于解决“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构建贴近真实公共卫生场景的竞赛环节,让学生通过“医”与“防”多维度、深层次的实践操作加深对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兼具扎实理论基础与卓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
二、工作举措
1.组织管理
基地由公共卫生学院教学院长负责,挂靠学院教学办公室,全程指导并组织开展具体工作。
2.竞赛实施
竞赛形式分初赛和决赛,初赛由各参赛高校自行举行,依照省赛要求遴选5支队伍,在规定时间前选拔出2支队伍进入决赛,参赛对象为应届毕业班学生。
基地除保障竞赛顺利开展以外,同时负责学校参赛队伍的培训指导工作,针对竞赛内容安排线下培训、线上答疑等培训计划,同时邀请相关课程专业教师、行业导师共同参与培训。
三、成果展示
1.获奖成果
2021-2024年,积极组织队伍参加浙江省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预防医学专业赛道),共获得金奖4项、银奖3项、铜奖1项以及华东赛区二等奖1项。
2.标志性成果
第十四届浙江省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预防医学赛道)金奖案例——石芳团队
本支获奖团队在大赛中表现出极高的创新性,一是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公共卫生案例分析,通过数字技术还原真实场景;二是为预防医学专业开设“统计软件与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课程内容覆盖比赛数据分析环节的所有考核内容;三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融入思政要素和医学人文要素,助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公卫人才。最终,由石芳老师指导的团队获得第十四届浙江省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预防医学赛道)金奖。

3.典型学生案例
第十三届浙江省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预防医学赛道)金奖获得者——马爱举
马爱举是温州医科大学2017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在校期间先后获得国际志愿者证书1项、国家级荣誉6项、省部级荣誉2项、校院级荣誉近40项,官方感谢信2封。
回顾参赛经历,学院于赛前组织竞赛报名选拔活动时,马爱举正面临专业课学习、备战考研的双重压力,但她还是主动向学院申请担任队长,以督促自己全身心投入比赛。在备赛寒假期间,她安排好任务的优先级,在家刷题并反复练习防护服穿脱,最终在学院支持、各位老师指导及队员们齐心协力下,获得了“金奖”。
马爱举德才兼备,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中,在2年多时间里为超过1000名老年人提供脑健康服务,她坚信,付出行动,行动才是取得成功的利器。
4.竞赛促学成效
技能大赛帮助学生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同时促进临床和预防的有机结合,通过竞赛将书本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模拟实践中,促使学生具备现场处置能力,更好地提升公共卫生素质。
5.教学科研成果
为培养学生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良好的沟通协作、问题解决和应急应变能力,并为竞赛选拔优秀学生,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公共卫生实践技能》课程,并建立了课程网站,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依托于新开课程及竞赛,学院获2个校级教改项目立项,一项已结题、一项正在进行中。《依托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2023年温州医科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6.基地风采照片



四、创新举措
强化“赛教融合”,驱动学用转化。以课程为载体充分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掌握公共卫生实际工作所需的关键技能,提升岗位适配能力,实现竞赛资源向教学成果的转化。
1.填补教学空白,衔接岗位需求
针对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实际工作项目在先前教学中的缺失问题,将竞赛基本技能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增设“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实训必修课,通过课程设计让实践教学深度贴合社会就业岗位需求,实现“以赛促教”的实践教学模式落地。
2.明确学分学时,覆盖核心模块
课程设定1.5学分,16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开课时间定于第9学期。教学内容参照竞赛考核标准,系统覆盖案例分析、临床基本技能、个体防护、样本采集、现场检测仪器操作与卫生处理5大核心模块,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完整性。